您的位置: 首页 >基层动态>详细内容

仅10个月超额完成全年任务,重庆供销社农膜回收给力!

来源: 发布时间:2019-12-09 浏览次数: 【字体:

      近日,重庆綦江区永新镇永新村二组村民母世容将26公斤废弃棚膜和11公斤废弃地膜拿到永新镇供销社废弃农膜回收点销售。今年秋收期间,母世容先后4次将废弃农膜交到回收点,共卖得1192元。这些被回收的农膜将被送往綦江区合民鑫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加工车间,被加工成再生塑料颗粒实现回收利用。

前不久,重庆市供销合作社在綦江区召开“全市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会”,会议对重庆全市的废弃农膜回收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下一步的农膜回收工作提出了意见建议。九龙坡、巴南、綦江、梁平、铜梁、秀山等6个区县供销社作为农膜回收工作开展优秀的典型分别做了交流发言。截至10月底,重庆全市回收废弃农膜8782吨,超额完成全年8000吨的回收任务。


农用地膜在农业生产中具有抗旱节水、增温、保墒、增产的作用,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上世纪70年代,地膜覆盖技术从日本引进我国,为我国农业带来了一场“白色革命”,极大地提高了部分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

 

“以番茄为例,一亩番茄要用10公斤左右农用地膜,可因此增产30%以上。”璧山区福禄镇龙宝村蔬菜种植大户杨秀中介绍,地膜覆盖是番茄栽培过程中一项极为重要的措施,在春番茄栽培时使用地膜,可以保持土壤温度、减少土壤蒸发。对于缺水的渝西地区来说,地膜技术的使用尤为重要。

 

然而,随着地膜覆盖技术的迅速普及,一些使用后的地膜未及时回收,成为田间的白色污染,对农业生产构成了潜在威胁。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工程不但是污染防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重要工作,也是确保打赢“三大攻坚战”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重庆将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工作纳入重庆市污染防治攻坚战重要内容大力推进,通过严格制定标准,建立完善的回收体系来解决田间白色污染,让废弃农膜得以通过回收利用实现变废为宝。

 

在重庆,废弃农膜回收工作由市供销合作社牵头实施,市社相关负责人介绍,重庆市按照“村、乡镇(街道)回收转运—区县集中分拣贮运—区域性加工”模式,已建设乡镇(街道)回收网点820个,覆盖了全市80%的涉农乡镇(街道)。


在农村建废弃农膜回收网点

2018年,重庆将废弃农膜回收工作交由市供销合作社牵头实施。今年5月,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重庆市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管理办法》,明确了废弃农膜包括的范围,即废弃农用地膜(含烟草种植用膜)和农用棚膜,以及种子、肥料、饲料塑料包装袋,聚乙烯育秧盆、营养杯、聚乙烯滴灌管和水带等。同时,还细化了市级牵头、配合部门和区县、乡镇、村组职能职责,要求加强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资金支持与回收、加工企业日常管理等,促进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制度化、规范化。

 

“我们成立了废弃农膜回收利用领导小组,分解细化了2018—2020年年度目标任务。” 重庆市供销社综合经济发展处处长皮晋介绍,按照“村、乡镇(街道)回收转运——区县集中分拣贮运——区域性加工”模式要求,依托市供销系统网点优势,全市目前已建立乡镇(街道)回收网点820个,覆盖了80%的涉农乡镇(街道),16个贮运中心、15家企业承担了全市废弃农膜利用加工任务,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已初步形成。

 

“过去,农民普遍不知道废弃农膜的危害。”永新镇供销社相关负责人说,在建立专门的废弃农膜回收点后,綦江区发放了废弃农膜回收倡议书,编制了废弃农膜回收顺口溜,对废弃农膜的危害进行了广泛宣传。如今,已有不少农民主动拿着废弃农膜来回收网点销售,仅今年,该网点便已回收废弃农膜7.84吨。


白色垃圾也可变废为宝

回收后的废弃农膜其实是一种可再生资源,通过加工后可实现变废为宝。

 

在位于綦江区的合民鑫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加工车间里,仓库里堆满了回收的废旧农膜。废旧农膜被粉碎、清洗后,通过热融、挤出,就变成了再生塑料颗粒。这些再生塑料颗粒呈黑色,大小如米粒。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塑料颗粒全部就近卖给綦江区工业园区的企业,用来加工塑料板凳、警示筒等塑料制品,从而实现变废为宝。

 

据了解,这个生产车间今年9月投入运营,设计产能为每天10吨,完全能够“消化”该区回收的废旧农膜。

 

梁平区是重庆市产粮大区,也是农膜使用大区,废弃农膜回收任务量占全市总量的12%。为了提高废弃农膜的利用率,梁平区供销社与梁平欣发废旧物资回收有限公司签订回收、加工协议,形成了“回收—加工半成品—成品—销售—再次回收”的完整产业链,确保了废弃农膜循环利用。

 

截至今年10月底,重庆市已回收废弃农膜8782吨,完成全年任务的110%。其中,交售加工企业7124吨,也就是说,今年重庆市已有7124吨废弃农膜得到重新利用。

 

据了解,到2020年,重庆市废弃农膜回收将覆盖所有涉农乡镇,新建回收网点210个、贮运中心22个,实现每个赶集场镇至少设有1个回收点(站),每个区县(除渝中区)至少建成1个贮运中心的目标。届时,重庆市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率将达到80%以上。


推广可降解地膜减少白色污染

除了回收再利用,一种新型地膜正在重庆市14个区县进行试点示范,为彻底解决农田白色污染提供新路径。这种地膜就是生物可降解地膜。


传统地膜原料为聚乙烯轻类化合物,难以在自然条件下降解,只能通过回收来防止其残留。

 

而新型的生物可降解地膜,其原料为木薯和玉米淀粉,通过发酵形成乳酸,到聚乳酸,再到最终吹膜成型,在田间土壤特定的环境下,可通过土壤里面的微生物咬食进行降解,最终形成二氧化碳和水回归于土壤,无需回收。

 

綦江区可降解地膜试验基地是一个桃树果园,面积约150亩,覆膜的目的是为了有效除草。在今年7月铺设的地膜试验区,黑色的地膜已经开始破裂,工作人员称这正是地膜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的降解反应,整个地膜将在50—250天的周期内全部降解完毕。这种全生物降解地膜的成本为每亩地120元,比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普通地膜每亩价格要高出约30元。

 

在铜梁区乡村振兴西郊示范片的成王果业苗木基地,也使用了可降解地膜。成王果业负责人陈贵虎说,这种新型地膜叫做“生态地布”,用于果树育苗效果良好,尽管价格比普通地膜高出30%左右,却节省了捡拾地膜的人工成本,因此不会额外增加负担。


皮晋介绍,结合重庆市“无废城市”试点建设要求,今年重庆市在沙坪坝、渝北、綦江、江津、梁平等14个区县开展了加厚和可降解地膜推广示范,明年全市将继续安排15个区县开展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用三年时间实现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覆盖全市所有涉农区县。